咨詢經驗
已被瀏覽271次更新:2024/10/2 0:18:16有0人參與評論
咨詢次數(shù):10 次及以上
咨詢費用:600 元
案例類別:親子關系
運用的技術:沙盤治療
案例簡述:
鑒于倫理的約束,以下為編撰。
內容來源:一些課程以及案例所獲得的做一些科普或者認識。
所以標題是我想寫的,但咨詢次數(shù)、費用,類別,技術,案例簡述,咨詢經過都是編的和杜撰的。
請不要對號入座。
愿所寫為各路觀者提供一點思考?!狿sy525.cn
咨詢經過:
媽媽的哪個回應是愛孩子呢?
孩子已經玩了一天游戲機,到了晚上還沒寫完作業(yè),但還想繼續(xù)玩,孩子撒嬌對媽媽說,媽媽,我已經抄完一行生詞了,我想休息一下玩一下手機好不好嘛?
第一種 回應:
媽媽回應:你已經玩了一天了,最多只能再玩半小時。
第二種回應:
媽媽:呸。
——525心理網(wǎng)
經驗感想:
第一種回應是溺愛,第二種回應是真愛。
溺愛,通常指的是照顧者(如父母)給予孩子過度的、無原則的物質和情感滿足,以及過度的保護與替代。這是一種缺乏邊界的情感表達方式。溺愛者往往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需求,無論這些需求是否合理或有害。他們可能過度保護孩子,剝奪其獨立探索和成長的機會,甚至替代孩子去感受和行動。
愛,是一種深刻而復雜的情感和關系,涵蓋了對人的深切關心、尊重、理解和奉獻。
也許也會有人提問說,溺愛也是愛,是不是也是一種不恰當?shù)膼郏?br />即然不是恰當,那就不是愛了。
因為愛是有邊界的。
舉紅綠燈例子,當紅燈亮時,孩子要穿行,如果媽媽不阻止,會引發(fā)交通事故,這時媽媽需要給到孩子指引和教導。
17世紀的一個神秘主義者及牧師,格哈特.特斯提根(Gerhard Tersteengen)奉行這樣的原則:和愛打交道的人,須象一個用牽引繩守護孩子的媽媽一樣,只保護孩子免于生命危險的跌倒,至于其他,則容許孩子能夠自由施展。
因此,當孩子玩了一天的游戲要睡覺時,媽媽的回應是“呸”,媽媽是有力量的,有能力營造一個“牽引繩”守護孩子,有邊界且保護的。
當愛有了邊界,便有助于孩子保持自我,避免被過度依賴或控制。同時,也促進了關系的穩(wěn)定性和持久性,讓孩子和父母都找到愛的滿足感和歸屬感。
如果媽媽是同意的話,便是無視孩子的健康,因為孩子是需要面對“不”的挫折帶來的體驗和應對,從某個層面上來說,這是媽媽任由孩子沖紅燈面對危險而撒手不管了。無邊界的溺愛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和責任感。
所以,作為家長或照顧者,應該學會區(qū)分愛與溺愛,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和支持,同時設定明確的邊界,幫助他們成長為獨立、自信、有責任感的人。
參考:
百度
沙游,通往心靈之路
——525心理網(wǎng)
原創(chuàng)作者聲明本篇經驗系本人依照真實經歷原創(chuàng)(已保護來訪者隱私),未經許可,謝絕轉載!
本文最近訪客